成都东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闻 二
发布时间:2010年4月30日      阅读:4630

我们在马边(二)

----祖国的花朵这样生活

(马边县民主乡大田村小留守儿童调查)

2009年7月初,我们到马边县民主乡大田村小支教几天了,完成了教学任务,志愿者分为几个小组前往附近留守儿童、辍学儿童的家中开展问卷调查工作.从来没有想过上学会经过如此崎岖的道路,如只有3公里的山路,我们走了将近1个小时。我们无法想象在恶劣的天气里孩子们怎样走过这些泥泞的山路前往学校,我们也无法揣摸孩子们那颗强烈的求学欲。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们几次前往老乡都在地里干活,为了不耽误老乡的农活,我们选择中午的午饭时间进行家访。打扰了老乡的午饭我们十分过意不去,趁着老乡吃饭,我们绕着屋子看了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多余的繁华,没有刻意的装饰,他们的家却有一种别样的温馨。年久失修的榆木房,成片的玉米地,仅有一两件陈旧的家具,还有老乡脸上灿烂的笑容,这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是山里人对生活的满足和温暖的真切。

生活的艰辛

在与老乡的聊天中了解到,虽然现在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山里也修建了通往外界的石子公路,但是由于信息闭塞,经济不发达,大多数村民家的年收入依然很低,有的家庭甚至连温饱都还成问题。我们一直避免谈及一些敏感的话题,但是当我们看到家徒四壁的老木房,心里不由得涌出一股辛酸。老乡说,前几年的时候,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因为拮据的家庭收入而辍学在家,学校的老师多次前往劝说孩子家人都无功而返。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大力补助,孩子们才能够继续上学,但是还是有很多家庭连40余元的学费都交不了,辍学的情况依然屡屡出现。

沉重的明天

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山里的大部分老乡家都有着年迈的父母和多个儿女。老乡的配偶常年在外地务工,每个月寄回微薄的工资供家庭的基本开销。年迈的老人和还未长大的孩子都不能称之为劳动力,巨大的生活担子就落在留守在山里的老乡一个人的肩上。如此大的家庭压力,必须付出几倍的劳动力才能承担起这样超乎寻常的生活重担。于是作为孩子中的老大,常常带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去上课,很大一部分甚至辍学在家帮助务农担当“劳动力”。看着孩子们将黄发呲齿的弟弟妹妹扛在幼小的肩膀上往返于崎岖的山路,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山区深处的孩子怎样扛起山区建设的明天。

家庭的困苦

老乡家有一位4岁的女儿,如今却只有7-8个月大的孩子的身材,不会走路,只能呆呆的坐在那里,面露微笑,像婴儿一样呀呀的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语。老乡看着4岁的女儿,难过的摇头,“女儿从小残疾,家里没钱没有办法为女儿治病,一直拖到现在。”说到这里,老乡一脸的忧愁。谈话之间我们了解到,近几年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政策支持,农村医疗保险的大力实施,山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水电等生活必需资源都已经做到家家通,能够满足大部分村民的基本生活,村民们也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一些外界的情况。热情的老乡端出本地特有的薄荷水,不断说着感谢的话,让我们感到身上的责任更加沉重,这不仅仅是对山区孩子的支教活动,更是针对整个山区的知识的传播和精神的帮助。

面对落后的山区教育,老乡无奈的叹气,“从前没有学到知识,自己很后悔,只是希望不要让下一代和自己一样成为‘大山深处的农民’,永远的走不出大山”。老乡的话语让我们沉默了,我们拥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却没有好好运用过,我们心中有了些莫名的内疚。我们其中的一名志愿者在与老乡的谈话间一直教老乡的大女儿学习数学。大女儿的眼睛里透露出了渴望知识的眼神,我们看了心疼。

在我们离开的时候,老乡送了我们很远,再次说着感谢的话,此刻我们的心情已经是十分的复杂,既为老乡充裕的生活感到高兴,也为这片山区里的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这种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同甘共苦;这种担忧,是来自对知识在这片山区里的普及程度的担心。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新农村的建设更是离不开知识的运用,还剩下短短几天的时间,我们开始在心里琢磨着,琢磨着怎么样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最实用最广泛的知识传递开来。老乡只是这片山区中的一个例子,在这片山区中还有着许多像老乡这样家庭的人,我们作为志愿者我们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有办法帮助他们的,我们相信我们能行。

 

 

 

Copyright © 2002-2024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