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远二队 | 凝千年匠韵,系青衿艺魂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6日      阅读:68

“刀笔千年凝匠韵,青衿情系匠艺魂。"为以青年之责承接文化传承使命,在灌县木雕的刀痕木纹间,读懂传统工艺的时代价值与传承密码,2025年7月15日,志远二队走进四川省都江堰市幸福街道岷江路社区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灌县木雕非遗工坊,与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灌县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何飞,开启一段木雕艺术的探索之旅。

一、传承有故事

(1)木雕由来

一进入灌县木雕的天地,何飞师傅便热情地为队员们讲述起灌县木雕的由来。这项技艺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当地的人文风情与岁月沉淀,每一道雕刻的纹路里,仿佛藏着过往的故事,静静诉说着时光的印记。

(2)木雕发展

何飞师傅细为队员们梳理了木雕的历史脉络。灌县木雕先秦至秦汉萌芽,质朴实用;唐宋渐成熟,融入建筑装饰;明清达鼎盛,成“南派”风格,广用于建筑、家具,留经典遗存。从古代的起源与发展到不同朝代的演变与革新,让志远二队的队员们清晰窥见这项技艺在时光长河中的流转轨迹。木雕作品所蕴含的深意更令人惊叹: 有的纹样中藏着吉祥如意的寓意,有的图案里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件作品都深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岁月深处的期许。

二、匠人有故事

(1)采访匠人

在采访中,当被问及与灌县木雕的缘分时,何飞师傅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从小看着继父从事木雕创作便耳濡目染,高中毕业之后就和继父学习了木雕。后来便下定决心传承这项技艺,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他还感慨道,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灌县木雕,让这项非遗技艺得以延续。

(2)听悟传承

听师言悟传承意,观匠行感坚守心。听着何飞师傅的讲述,队员们从 “木雕传承” 看见更广的文化图景。这不是一人一事的坚守,而是无数非遗传承的缩影。大家意识到,自己触摸的不仅是刻刀与木头,更是在守护 “文化多样性” 的拼图。大家深知:青春不该只做非遗的 “看客”,要成为 “传播者”“创新者”,用一次体验、一回讲述、一份创作,为灌县木雕续上属于年轻一代的传承故事。要让灌县木雕的故事,成为中华文明传承长卷里的鲜活一笔。

三、体验木雕趣

(1)探艺木雕

队员们来到了木雕的制作现场。眼前的景象让人挪不开眼:工匠正专注地挥舞着手中的工具,锋利的刻刀在木材表面游走,细碎的木屑便在他们的指尖轻盈飞舞。随后,何飞师傅引着队员们重回教室。 他继续铺展木雕的天地,那些沉淀着技法与传承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淌入队员心底,浸润着对这门古老技艺的认知与敬意。

(2)体验乐趣

何飞师傅引着队员们,沉浸于木雕版画的雕刻之趣。 当指尖触到工具的那一刻,队员们心跳加速,又屏息凝神——兴奋与紧张交织,跃然心头。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渐渐掌握了基本技法。 作品虽仍显稚嫩,但每一道刻痕、每一处雕琢,都凝结着志远二队笨拙却虔诚的努力,与那份滚烫的热情。当亲手在木纹间刻下初识的印记,队员们也真切触摸到了非遗文化那悠长而温暖的脉动。

四、小苜有话说

指尖摩挲过木茬的糙感,忽然让 “传承” 二字有了温度。木屑落在衣襟,接住的何止是文化碎片,更是让非遗 “活” 下去的密码。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 “冷名词”,是能摸、能听、能续写的滚烫故事。小苜盼望着每一次刻刀起落,都能让木雕技艺的光芒穿透岁月尘埃;愿年轻一代以热忱为墨、以坚守为纸,续写非遗传承的崭新篇章,让古老手艺在时代浪潮里,永远澎湃着动人的回响。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