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专栏 | 匠心寻访,青春承非遗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8日      阅读:60

把刻刀研作灯盏,照亮非遗的年轮,让铜音裁成诗行,写满乡土的扉页。于木雕里辨非遗,在号声中觅传承,而青年的足音,会把沉睡的技艺,走成江河。以初心为种,在文化厚土播撒坚守,终有一日,会结出非遗的硕果。

一 . 筑梦队

深耕田野调研,以青春力量守护非遗文化根脉。7月15日,筑梦实践团队在非遗传承人马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口述访谈、影像记录、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过山号”这一传统乐器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在为期一天的深入调研中,团队成员不仅详细记录了选材、塑形、雕刻等核心技艺流程,更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挖掘出这项非遗背后蕴含的民俗智慧和艺术价值,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清晨,筑梦实践团队迎着朝阳集体晨跑,整齐的队伍成为乡间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晨跑结束后,队员们深入乡村开展“过山号”非遗文化专项调研。通过走访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系统记录了这一传统乐器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演奏技艺及传承现状,为非遗保护收集了第一手珍贵资料。调研过程中,团队聚焦文化根脉挖掘,通过口述史整理、影像记录等方式,全面梳理“过山号”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为后续非遗传承与活化利用提供了扎实的实践依据。

午休后,筑梦队成员专程拜访了当地非遗传承人马师傅。队员们架设好拍摄设备,双方围绕过山号的历史沿革、制作技艺、传承保护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这一珍贵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路径。马师傅系统介绍了过山号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材标准、拼接技术、塑形方法及纹饰雕刻等传统技法,并现场进行演奏示范,使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针对传承现状,马师傅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过山号的传统使用场景逐渐减少,年轻一代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采访过程中,队员们认真做好文字和影像记录,为非遗保护留存珍贵资料。

夕阳的余晖为今天的调研工作拉下帷幕。队员们穿梭于村舍之间,用真诚叩开一扇扇家门,以专业记录每一项非遗细节。在面对面交流中,大家不仅系统整理了“过山号”的完整档案资料,更通过传承人动情的讲述,感受到了这项技艺背后鲜活的文化生命力。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田野记录,既为非遗保护工程提供了关键素材,也让古老技艺在年轻学子的镜头与笔记中延续传承。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文化抢救行动,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扎根乡土、守护文脉的使命担当。筑梦实践团队将持续推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 . 志远队二队

刀笔千年凝匠韵,青衿情系匠艺魂

一刀一刻,勾勒岁月绵延的纹路;一脉一承,接续木雕不灭的匠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灌县木雕凝结着千载匠艺的精华,是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重要根脉。2025年7月15日,志远队秉持“匠心传承续文脉薪火”的理念,深入都江堰市灌县木雕传承基地,聚焦其技艺守护与创新发展,致力于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为此,团队以青春热忱守护匠艺根脉,用创新实践激活文化生命力。

探木雕基地,承匠艺文脉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号召,并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灌县木雕的传承现状、技艺特点、挑战及文化内涵,志远队在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飞老师的带领下,于当日上午10:00开展以“非遗技艺传承与文化保护”为主题的深度探访活动。队员们通过现场讲解、作品观摩、工作室参观、原材料认知、技艺体验及专题访谈等多元形式,系统了解了灌县木雕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与当代理念。探访发现,尽管该技艺及经典作品得到一定保护,但在传承接续、青年培养、市场创新及系统性保护机制完善等方面仍存有挑战。结合交流与文献研究,队员们认识到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推动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拓展传播渠道、健全长效保护机制是促进其永续传承的关键。

访木雕深境,传非遗匠心

此次探访活动是志远队深入开展系统性非遗保护实践的关键一步,彰显出青年学子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号召的担当。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度访谈,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灌县木雕技艺,更深刻体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以“两个结合”为指导,队员们将文化自觉转化为传承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既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践行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也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温馨且充满活力的音乐课上,队员们带领小朋友开启音乐之旅,以生动方式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随后针对每位小朋友的特点,进行一对一指导。当小朋友们拿着话筒时,或稚嫩或清亮的歌声响起,温暖治愈的旋律立刻在教室里流转。

刀凝千载重,青续万代魂

刀刻千年凝匠心,木承万代续文脉。此次灌县木雕非遗探访与传承行动,是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的深刻实践。青年们的身影与非遗传承的脉搏同频共振,力量始终扎根于非遗保护一线。他们以担当回应时代召唤,在技艺的传承中守护民族瑰宝。勾勒文化延续的画卷。谱写青春与非遗发展同向同行的璀璨篇章。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