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实践土壤,收获知识硕果——朝阳社会实践队-花溪分队成果总结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日      阅读:67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我校组织开展了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朝阳社会实践队—花溪分队来到了,都江堰市蒲阳街道花溪社区,我们结合专业特色与乡村实际需求,设计了支教、防灾减灾宣讲、消防活动、“以竹代塑”推广、竹笼杩槎技术学习及墙绘美化等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多维度实践,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同时提升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一 . 支教助学,点亮乡村希望

在三下乡活动中,队员们聚焦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开设趣味课程拓宽视野,耐心辅导作业解决难题。课堂上,他们用生动案例讲解知识,将课本内容与防灾减灾结合;课后,他们一对一答疑,帮孩子们理清思路、巩固所学,孩子们的求知眼神与进步笑容,成为最珍贵的反馈。

这段经历里,队员们既用知识为孩子点亮微光,还在付出中深化对责任的理解。支教不仅为乡村教育添了份力量,更让青春在奉献中沉淀出厚重的意义。

支教活动照片

二 . 防灾宣讲进万家,消防知识护平安

夏日骄阳似火,为让村民们学习到更多的防灾减灾知识,花溪分队的队员们开设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知识宣讲活动。宣讲员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常见灾害类型,分析暴雨、雷电、高温,强降温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理。且仔细讲述主要危害及预防措施。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宣讲员也分享了一些国内灾害的真实案例,让村民们更直观地学习到正确的避灾方法。

为增强社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知识与提升应对火灾及各类灾害的能力。成都东软学院“东软青年”朝阳社会实践队-花溪分队联合建金路消防队、都江堰市蒲阳街道花溪社区,在花溪社区内开展了一场消防教育科普活动,有效推动了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为构建平安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 竹承古今智,以绿代塑行

队员们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都江堰美育基地跟着非遗传承人肖云发学做竹笼杩槎。指尖翻飞间,青竹条化作结实的笼具,装入卵石沉入水中,便成了守护河岸的生态堤坝。这传承千年的智慧,让大家看见古人“以竹治水”的生态哲思。花溪分队还前往都江堰市中环环保餐具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以竹代塑”环保餐具的生产工艺和发展前景。

1.竹骨护堤,杩槎安澜

学习竹笼杩槎,这个活动以实践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方式,让非遗传承真正扎根于青少年的内心,也为非遗技艺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青春动能。青少年与传统匠人的共学共践让都江堰治水文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脉络中持续焕发光彩。

2.童行向绿,益起成长

公司负责人杨虹详细介绍其企业发展情况。他特别强调,环保产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他提到青年学子要主动担当时代责任,积极投身绿色发展事业。队员们纷纷表示,该调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环保产业的重要意义,也看到了科技赋能环保的广阔前景。

四 . 墙石同辉,红韵共绘

为深化社区支持气象科普宣传的基础,花溪分队走进了乡村。他们以画笔为“工具”、以乡墙为“画布”,把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彩绘中,让原本朴素的墙面变身为“安全宣传阵地”,为乡村筑起一道看得见的“安全防线”。

墙绘活动照片

花溪分队的队员们在教室里和围拢来的小朋友们一起在石头上作画。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握着画笔,在队员的指导下,把五角星、小红旗画在石块上。欢声笑语里,红色符号一点点铺满石面,也悄悄住进孩子们心里,成了这个夏天最鲜亮的记忆。这一笔笔色彩,不仅绘就了石头上的红色印记,更在童心深处播下了信仰的种子,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

绘石活动照片

实践蕴感悟,青春燃梦想

暑期“三下乡”活动虽短,却让朝阳队—花溪分队与花溪社区结下了深厚情谊。从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到村民们竖起的大拇指,从竹笼杩槎的古老智慧到墙绘里的振兴愿景,每一个瞬间都在诠释“深耕实践土壤,收获知识硕果”的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花溪分队深知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脚踏实地的付出。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实践经历,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关注乡村、服务社会,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